第(1/3)页 2009年2月11号。 龙江实验中学艺术楼的高三A段办公室,许青山正在段永明的位置上稳坐钓鱼台。 明明桌子上摆着一个【段长】的铭牌,坐着的却是个身穿校服的学生,正在用笔记本电脑飞快地打字着。 被雀占鸠巢的老段正在茶几那边打着电话。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对于这奇怪的一幕并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自从上次许青山问,在上课的时候在教室里用笔记本电脑合适不合适,老段直接一把把人拉到自己办公桌上,示意许青山随便用,放肆地用,想用多久用多久。 毕竟,上次在闲聊的时候,段永明已经旁敲侧击地了解到了许青山现在的论文进度。 不仅得到了京大数院系主任的认可,而且还要被引荐投递去一家SCI的顶刊期刊。 真是羡煞人也。 就这实力。 段永明把位置让出来,都要振奋于一篇由高中生写成的顶刊论文竟然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 与有荣焉! 只不过,今天他在茶几那边打电话,倒和论文没啥关系。 而是高三改制的事情。 “青山,这周基本上改制完成大半了,你最近比较忙,可能没注意到变动,你要不这两天看看情况?” “行,林校的动作这么快的嘛?” 许青山有些惊讶于林东的手段和速度。 这些建议才刚提出来没多久,竟然已经被他们落实了大半部分。 “毕竟是你提出来的建议嘛,当然,这也不是说伱提的就采用,林校也去找了专家评估,找了资深教师来评估,最后觉得你给的建议还是挺不错的。” 段永明解释道,他手里还端着自己的双层玻璃茶杯。 “每天最后一节走班式已经安排好了,这个是清北小班的名单。” 老段从抽屉里抽出来了一张名单。 上面是高三年段在总成绩单榜上总能看到排在前面的学霸们的名字。 “第一批的话,我们觉得安排安排8个人就好,你看看要不要再加人?” 老段现在跟许青山商量事情都是用询问的语气。 没办法。 谁家高中出了这么个妖孽,别说是在做这种有利于学校冲刺应试的事情,就算人家闹情绪了,该哄的还是要哄的。 “8个人太少了。” 许青山摇了摇头。 “我们办清北小班的目的,是让有机会冲刺华清和京大的同学都得到资源和提高,把原本只能上震旦、沪交、人大、江大的学生提高到能上华清和京大,才是我们的目标。” 许青山此时侃侃而谈的做派,比段永明更像是高三段长。 段永明甚至还在他面前耐心倾听。 “那打算安排多少人好?腾出来的那个小教室,之前是器材室,空间不是很大,估计只能容纳个三四十个人。” 段永明挠头。 老段似乎自从段长之位被许青山霸占去写论文以后,主见都有所下滑了。 “够了,就定24人吧。” 许青山小手一勾,把叶新城也拉了进来。 这24人里,1班10个人,8班8个人,2班4个人,9班2个人。 许青山纯属开挂。 叶新城也算开挂,他的挂是许青山。 在这份名单里,黄浩、石朝、江浣溪、叶芊芊、郑少平、陈瑜他们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这24人,基本上就已经是龙江实验最稳定实力的24人了。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 在张进才他们两个招生组来找许青山的时候,这帮人都去参加了华清和京大的自招。 只不过到现在,京大和华清那边的自招都还没有出结果,据说要等到3月才会公示。 “那我再去跟林校沟通一下,就确定这24人了吧?” “嗯,如果上次华清和京大的加分有成功拿到的其他人,也可以酌情安排加入。” 许青山想了想,交代道。 他对于这个清北小班这么上心,是因为等到这个清北小班成立之后,他也会在这里进行一些题目、思路的讲解,来帮助这帮尖子生突破到更尖端的位置。 有时候,优秀和顶尖,可能就只差了一线。 而这一线,有时候可能就差被人点拨那么一句话。 在林校和段永明马不停蹄地折腾下。 这个每天别的学生在上培优补差走班式课程的时候,清北小班的学生就会被统一召集到艺术楼边角的那个小教室里。 如果是平时的复习课,自己有把握的,也可以和老师申请过后,自己到这个小教室里来自习。 当天傍晚。 最后一节课,这些学生就收到了班主任的通知,背着书包集中到了小教室里。 “我们这次组建清北小班,怎么没看到许青山?” 黄浩有些好奇地问身边的石朝。 许青山横空出世之前,他们两常年争第一,现在则是在争第二。 所以彼此之间也是很熟悉的。 “我是8班的,得问2班。” 石朝摊手摇头。 第(1/3)页